应急照明是火灾中指引逃生的“生命线”,但现实里不少系统看似“正常”,实则藏着断电启动慢半拍、照度不够看清台阶、疏散箭头指反方向的隐患——这些小问题,可能把逃生路变成“黑暗陷阱”。作为消防维保或安全管理人员,得把“纸上的标准”变成“手里的动作”,守住这条关乎生命的防线。
先过“断电启动”关——别等火灾才发现灯不亮。应急照明的核心是“断电即亮”,但很多人测试时只按灯上的“测试按钮”,这其实不够——测试按钮只能验证单灯功能,测不了回路联动,比如集中控制型系统的整体响应。集中控制型系统(带主机)要直接在消防主机上操作“应急启动”功能,或者用火灾报警信号联动,观察所有联动区域的应急灯是否在5秒内全亮(国标要求≤5秒)。尤其要查“边缘区域”——比如走廊尽头、楼梯间转角的灯,这些位置容易因线路压降导致启动慢。非集中控制型系统(自带电池)要关闭对应回路的主电源,拉断路器或拆相线,逐个回路测——曾有商场只测了1楼回路,没测3楼,结果火灾时3楼灯全没亮,原因是3楼回路的接线端子氧化松动。测试时还要注意,常亮型应急灯断电后应从“常亮”切换到“应急亮”,亮度不能下降;平时熄灭、断电点亮的灯,要确认熄灭状态下主电正常,断电后立即亮。
照度检测不是“亮了就行”,要够亮到“看清脚下”。很多人忽略照度——应急灯亮但不够亮,和没亮差别不大。比如疏散走道的地面更低照度要求≥1lx(相当于月光下能看清路),楼梯间、前室≥5lx(能看清台阶),避难层≥10lx(能长时间停留)。具体操作得选对工具:用数字照度计,提前校准,每年送计量机构校1次,避免数据不准。测对位置:把照度计放在地面上方0.8米(模拟人眼高度),专测“最暗点”——比如走廊墙角、柱子后面、楼梯踏步的阴影处,不是中间的“亮区”。测足够点:走道每10米测1个点,楼梯间每个转弯平台测1个点,前室门口和中间各测1个点。比如1楼走廊长30米,要测起点、10米、20米、终点4个点,确保所有点都达标。曾遇到一个小区楼梯间,中间的灯照度有6lx,但转角处被消防栓挡住,照度只有0.3lx——后来把消防栓旁的灯换成“广角发光”的,才解决问题。
应急照明得“坚持到逃生结束”,别让灯“半路熄火”。高层民用建筑要求应急照明持续时间≥90分钟,多层建筑≥30分钟,医疗建筑、老年人照料设施≥60分钟。测试不用守90分钟,用“抽样+计时+照度追踪”法:每个回路选2-3盏灯,优先选“最远点”——比如走廊尽头的灯,因为电池供电距离最远,最容易提前熄灭。断电启动后,用手机计时,每隔10分钟测一次照度。比如测高层楼梯间的灯,30分钟时照度要≥5lx,60分钟时≥3lx,90分钟时≥1lx(只要最后不低于标准下限就算合格)。如果灯在规定时间前照度骤降,说明电池老化——用万用表测电池的“开路电压”(断开电源,测电池正负极):铅酸电池要≥额定电压的85%(比如12V电池要≥10.2V),锂电池要≥额定电压的90%(比如3.7V电池要≥3.33V),低于这个值就得换电池。
疏散指示标志是“逃生指南针”,别让箭头“指错路”。重点查三点:位置对不对——墙面安装的标志,底部距地面≤1米(太高会被遮挡);地面安装的自发光标志,间距≤3米(防止漏看);转角处的标志,距转角≤1米(提前提示转向)。用卷尺量,走廊里的标志间距超过20米就不合格(国标要求≤20米)。方向准不准——箭头必须指向“最近的安全出口”,不能“绕远路”或“指错方向”。比如从房间出来,箭头要指向楼梯间,不是电梯(火灾时电梯不能用);分叉路口,箭头要指向“距离最短”的出口,不是“最宽”的走廊。曾有写字楼把箭头指向了消防电梯,后来整改成指向步行楼梯,才符合要求。亮度够不够——自发光标志的“初始亮度”要≥5cd/㎡(能在黑暗中看清),“余辉亮度”≥0.5cd/㎡(持续发光时间≥30分钟)。用亮度计测,如果标志发暗,可能是蓄光材料老化,得更换。
集中控制型系统是“智能生命线”,联动测试要“真模拟火灾”。很多人不会测联动功能——比如烟感报警后,应急灯是不是自动切换,疏散指示是不是“变向”(比如双向标志变成单向指向安全出口)。具体操作要模拟火灾信号:用烟枪触发某区域的烟感(或手动报警按钮),看消防主机是否发出“应急照明联动”命令(主机屏幕会显示“联动启动应急照明”)。然后到触发区域查三件事:对应区域的应急灯是否全亮;疏散指示标志的箭头是否“转向”最近的安全出口;楼层显示器(比如“安全出口方向”标识)是否更新。还要测“强制应急”功能:在主机上操作“强制应急”,看所有应急灯是否立即切换到应急状态——这是“最坏情况”下的保障,必须能用。曾有酒店的集中控制系统,烟感触发后应急灯没亮,后来查是“联动逻辑编程错了”——把“烟感报警”关联到了“电梯迫降”,没关联到“应急照明”,重新编程后才恢复正常。
日常维护别让“小问题”变成“大隐患”。应急照明的故障大多是“日常没维护”导致的:清洁要用干布擦灯面和标志,别用水或湿布——曾有超市的应急灯被保洁用湿抹布擦,导致短路烧坏电池。电池维护:铅酸电池每月充放电1次(断开主电,让电池放电到50%再充电),避免“记忆效应”;锂电池不用频繁充放电,但要查有没有鼓包(鼓包说明电池漏液,必须换)。线路检查:每月查一次接线端子(比如配电箱里的接线、灯座的接线),看有没有松动或氧化——用螺丝刀拧一下端子,要是能转动,说明松动了,得重新拧紧。
检测前要准备好工具,别等检测时“缺东少西”。需要的工具包括:校准过的数字照度计、测电压电阻的万用表、模拟火灾报警的烟枪、量标志间距和安装高度的卷尺、计时拍故障照片的手机、擦灯的干布、测高处灯的梯子——缺一不可。
遇到故障不用慌,按“从简单到复杂”的顺序查:灯不亮先查主电(看断路器有没有跳),再查灯的接线(有没有松),再查电池(测电压),最后查灯珠(用万用表测灯珠的电阻,不通就是坏了)。启动慢查回路电压(用万用表测回路末端的电压,要是低于额定电压的90%,说明线路压降大,得加粗导线),再查电池容量(换电池试试)。联动失败查主机逻辑(看联动编程对不对),再查模块接线(模块是连接主机和应急灯的“桥梁”,接线松了就联动不了),再查通讯总线(用万用表测总线的电压,要是低于24V,说明总线断了)。
每次检测都要“白纸黑字”记清楚,别让检测“没证据”。要写清楚检测时间(比如“2024年3月10日14:00”)、检测位置(比如“1楼走廊、2楼楼梯间”)、检测项目(比如“断电启动时间、照度、持续时间”)、检测结果(比如“1楼走廊照度1.2lx,合格;2楼楼梯间照度4.5lx,不合格”)、整改措施(比如“2楼楼梯间更换6W应急灯,3月15日复检”)、检测人签字(责任到人)。这些记录要存10年以上——万一出事故,能证明你“尽到了维护责任”。
应急照明系统的检测,不是“走形式”,是“救生命”。2023年某酒店火灾,因为应急灯全亮、疏散指示准确,40名住客全部安全逃生;而同年某超市火灾,因为应急灯没启动,导致3人迷路被困。每一次认真检测,都是在给逃生路“上保险”——别等火灾发生,才后悔没查那盏“不亮的灯”、没改那个“指错的箭头”。
现在就去拿工具,测一次你负责的应急照明——毕竟,“生命线”的安全,经不起“等下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