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三点,写字楼12层的打印机突然冒出黑烟——这不是真的火灾,是某科技公司本月的消防演练场景。行政部的李姐没像往常那样举着喇叭喊“大家赶紧跑”,而是冲过去拔掉打印机电源,同时对旁边的实习生说“去拿走廊第三格的ABC干粉灭火器”;销售部的王哥站在楼梯口,举着荧光黄的引导牌喊“穿高跟鞋的同事扶着扶手走,后排的人别推”;坐在角落的孕妇陈姐,早已被提前安排的IT部小张扶着,从备用通道往楼下去。演练结束后,没人觉得“又走了个过场”——每一步都贴着真实火灾的“褶皱”,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。
要让演练不走过场,步不是“定时间”,而是“摸清楚自己的底”。很多单位的预案写满了“启动应急响应”“组织疏散”这样的空话,却没搞清楚“灭火器在哪、能不能用”“谁需要特殊照顾”“逃生路线有没有堵”。我曾见过一家商场演练时,引导员指着消防通道说“往这走”,结果门后堆着三家店铺的纸箱——这不是演练,是给真实火灾埋雷。正确的做法是演练前做“三查”:查设施,把单位里所有灭火器、消火栓、防烟面罩的位置标在平面图上,每个设施贴责任人标签,比如“1楼西通道灭火器:保安刘军,每月10日检查压力”,演练前再确认一遍;查人员,统计行动不便者(孕妇、老人、残障人士)的位置,给他们分配“一对一”协助者,比如陈姐的协助者是小张,提前告诉他“陈姐怕挤,走备用楼梯时要挡着后面的人”;查路线,把逃生路线走三遍:遍看有没有障碍物,第二遍算从最远工位到出口的时间,比如12层最里面的工位到楼梯口要1分20秒,第三遍找“备用选项”——如果主楼梯堵了,能不能走货梯旁的安全通道?能不能从连廊到隔壁楼?这些“底”摸清楚了,演练才不是“瞎跑”。
演练的核心是“练动作”,不是“练流程”。我见过太多演练:警报响了,大家抱着电脑往楼梯跑,到了楼下拍张集体照就结束。但真实火灾里,你可能要先灭火(小火时)、要带防烟面罩(浓烟时)、要帮别人(有人摔倒时)。比如电器起火的演练,要练“先断电再灭火”——很多人慌起来会直接喷灭火器,结果触电;油锅起火要练“用灭火毯盖”,不是浇水(水会让油溅出来);浓烟场景要练“湿毛巾折8层捂口鼻,弯腰到膝盖高度走”——我曾让员工试过热烟模拟,有人折了2层毛巾,走两步就呛得咳嗽,这才记住“要折8层”。还有疏散引导员的“话术”,不是“赶紧跑”,而是“跟我往这边,左手边有防烟面罩,需要的拿一个”“穿红裙子的阿姨,我扶你”——具体的指令能让混乱中的人立刻反应。某医院的演练里,护士们把“引导话术”做成了小卡片:“病房的患者跟我走,氧气罐要关紧”“轮椅的患者走西边货梯,我已经联系了保安开梯”,这样即使新人也不会慌。
演练后的复盘比演练本身更能救命。我参与过一家工厂的演练,结束后厂长说“大家表现不错”,就散了——但我蹲在角落看见,仓库的消火栓水带接了三分钟才接好,因为接口生锈了;还有两个工人跑的时候摔了,因为楼梯台阶上有油污。真正有效的复盘要问三个“具体问题”:,“刚才哪步没做到?”比如“仓库消火栓水带接口生锈,导致出水慢”,对应的整改是“明天让维修队换所有消火栓接口”;第二,“刚才哪步没想到?”比如“演练时下雨,备用出口的地面滑,有人摔了”,对应的整改是“给备用出口铺防滑垫,雨天放警示牌”;第三,“刚才哪步没练到?”比如“如果困在电梯里,怎么联系外界?”,对应的整改是“下次演练加‘电梯被困’场景,教大家按警铃、拍门、用手机打物业电话”。有个超市的复盘更细:他们模拟顾客摔倒,结果引导员不知道怎么扶,后来专门请了社区医生来教“托住腰部、慢慢扶起来”,还买了急救包放在每个楼层的服务台。
常态化的“小练”比“一年一次的大练”更管用。很多单位觉得“演练很麻烦,一年一次就行”,但火灾不会等你“准备好”。正确的做法是“小练每月一次,大练每季度一次”:每月练“单点技能”——比如这个月练灭火器使用,让每个员工都上手喷一次(用模拟火焰,不是真的火),重点练“拔保险销时捏紧喷嘴”“瞄火焰根部”“持续按压”;下个月练防烟面罩佩戴,教大家“撕开封口、套头、拉紧带子、检查气密性”(很多人戴面罩时会漏缝,要对着镜子练);每季度练“综合场景”——比如模拟“餐饮区起火+疏散+消防联动”,让厨师练灭火,服务员练引导,保安练关电源,同时打119让消防队员到场,配合他们查火源、铺水带。某幼儿园的“小练”很有意思:他们每周五下午用10分钟练“找安全出口”,把安全出口的标志贴成卡通贴纸,让小朋友“找小兔子的家”,这样孩子不会怕,还能记住路线。
要让演练“像真的一样”,就得用“真实道具”。我见过一家公司用“烟雾弹”模拟浓烟,结果用了那种淡淡的烟,大家还是直着腰走——后来换了浓一点的烟(对人体无害的),有人走两步就睁不开眼,这才赶紧弯腰;还有的单位用“假人”模拟受伤人员,让员工练“抬担架”——比如抬腿部受伤的人,要托住膝盖和脚踝,不然会疼;抬腰部受伤的人,要四个人一起,平着抬。某酒店的演练更“狠”:他们把客房的门反锁,让员工练“用消防斧破门”——不是随便砍,而是砍门的四个角,然后踹开;还模拟“房间里有客人没出来”,教员工“敲房门喊‘消防演练,快出来’,如果没人应,就破门进去”。这些“真实感”能让员工记住:“下次真着火,我得这么做”。
最后,要把“责任”绑到每个人身上。很多演练没人认真,是因为“觉得事不关己”。正确的做法是“每个人都有消防任务”:比如前台的任务是“接到火灾报警,时间打119,然后通知各部门主管”;保洁的任务是“每天检查消防通道有没有杂物,有就立刻清走”;程序员的任务是“下班前关掉所有电脑和插线板”。某互联网公司把“消防任务”写进了员工手册:“每个月20日,部门主管要带员工检查本区域的消防设施”“如果发现灭火器压力不足,要在1小时内告诉行政部”。还有的公司搞“消防积分”:比如参与演练加5分,发现消防隐患加10分,积分可以换假期——这样大家就会主动关注。
我曾问过一个经历过真实火灾的员工:“演练有用吗?”他说:“当时我在15楼,烟很大,我想起演练时教的‘弯腰捂嘴’,还摸到了走廊里的防烟面罩——如果没练过,我可能会直着跑,呛晕在楼梯里。”火灾从不是“突然发生”的,它的结果藏在每一次演练的细节里:藏在你摸过的灭火器接口里,藏在你练过的引导话术中,藏在你复盘时记的笔记里。别把演练当“任务”,它是你给家人的“安全承诺”——下次演练时,多问自己一句:“如果现在真着火,我能活着出来吗?能帮别人活着出来吗?”答案如果是“能”,这场演练就没白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