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来到星辉消防维保网站!
消防知识
消防泵房设备检查是火灾救援心脏的安全必修课
2025-07-21 10:08:29

消防泵房里的每一台泵、每一根管道、每一个阀门,都是建筑消防系统的“心脏瓣膜”与“动脉血管”——一旦出问题,火场里的水根本送不上去,再先进的喷淋头、消火栓也只是摆设。对维保人员来说,泵房检查从不是“走过场”,得蹲下来摸温度、凑过去听异响、拿工具测数据,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
先看水泵本体。铸铁外壳有没有裂纹、锈蚀?尤其要盯着泵体底部和进出口法兰连接处——这些地方长期受力或受水质腐蚀,最容易出现渗漏。哪怕是一滴一滴的小漏,时间长了也会泡软地基,甚至让泵体倾斜。用手背贴泵壳,运行时温度不能超过60℃,要是发烫,要么是轴承缺油,要么是叶轮卡了异物。再转一下联轴器的防护套,确认固定螺丝没松动,不然运行时会发出“哐哐”的异响,甚至扯断传动带。要是泵体上有放气阀,启动前一定要拧开排空气——空气没排干净,水泵会“气蚀”,叶轮很快就会被打坏。

水泵能转全靠电机带动,电机检查得更细。先开接线盒看端子——有没有氧化、烧蚀的痕迹?用螺丝刀拧一下接线端子,要是能晃动,说明松动了,得重新紧固,不然会产生电火花烧坏端子。再用500V兆欧表测电机绝缘电阻,相线和地线之间的电阻不能低于0.5兆欧,低于这个数,说明电机绕组受潮或绝缘层破损,会漏电。运行时听电机声音,正常是平稳的“嗡嗡声”,要是有“吱吱”的摩擦声,是轴承磨损,得加锂基脂润滑——别用黄油,没用;要是有“哒哒”的撞击声,可能是转子扫膛,得赶紧拆修,不然电机很快会烧。

水泵出来的水要送到楼里,得靠管道和阀门这些“血管”,堵了漏了都不行。先查管道固定支架——有没有松动、脱落?管道晃来晃去,法兰连接处容易漏。再看每根管道上的阀门:常开阀门比如水泵出口的软密封闸阀,要确认手轮转到更大位置,阀杆上的“常开”标识得清晰,要是有人误关,水泵启动后压力会瞬间飙升,把管道胀裂;常闭阀门比如试水管上的球阀,要关紧,用扳手拧一下阀柄,确认没松动,不然慢慢漏水会导致系统压力下降。止回阀的安装方向要对,箭头得和水流方向一致,装反了水会倒灌,水泵启动时压力上不去。还有管道上的压力表,要检查量程对不对——比如稳压泵的压力表量程应该是0-1.6MPa,用0-2.5MPa的会读数不准;用手敲一下压力表玻璃,指针要能灵活回位,不然是表芯卡了,得换。

稳压系统是维持消防系统压力的“定海神针”,要是稳压泵不工作,喷头稍微漏点水,系统压力就掉,着火时水泵启动延迟,后果不堪设想。每天要试一次稳压泵手动启动:按控制柜上的“手动启动”按钮,看泵能不能30秒内启动,运行时压力表示数要稳定在设计值比如0.2-0.3MPa。要是启动不了,先查控制回路保险丝有没有烧断;再查压力开关设定值——下限是稳压泵启动压力,上限是停止压力,比如下限设0.18MPa、上限设0.3MPa,设定错了泵要么一直转要么不启动。气压罐也不能忘,要检查罐体有没有变形,压力表读数是不是在预充压力范围内比如0.15MPa,压力不够得用空压机补气,不然稳压泵会频繁启动烧坏电机。

控制柜是泵房的“大脑”,坏了所有设备都没法运行。先看面板指示灯——电源灯要亮,故障灯不能亮,要是故障灯亮了,得查故障代码:比如“E01”是电源故障,“E02”是电机过载,对照说明书赶紧处理。再用万用表测交流接触器的线圈电压,正常是220V或380V,电压不够的话接触器吸合不上,水泵启动不了。备用电源比如柴油发电机,每月要试启动一次,看能不能10秒内启动,输出电压是不是380V、频率是不是50Hz,启动不了的话先查柴油箱有没有油、电池有没有电、空气滤清器有没有堵。控制柜里的接线要整理整齐,没有裸露线头,端子排编号要和图纸一致,不然修的时候找不到线,耽误时间。

泵房环境也很重要,积水和高温都是设备“杀手”。集水井里的潜水泵每月要试一次,按“手动启动”按钮,看能不能抽走水,抽完会不会自动停止,抽不动的话可能是叶轮卡了杂物,拆下来清理就行。通风设施要正常,风机叶片有没有变形,运转时有没有异响,百叶窗有没有被杂物挡住——通风不好的话,泵房温度超过40℃,电机绝缘层会老化,寿命缩短一半。还有泵房的门,要保持常闭,钥匙放在显眼的地方,万一着火,消防员能快速进来启动水泵。

实战里还有些小技巧要记牢:检查水泵叶轮有没有卡异物,不用拆整个泵体——关闭进出口阀门,拆开泵体端盖,用手转叶轮,转不动就是卡了沙子或塑料布,清理掉就行;阀门漏水不用急,软密封闸阀漏紧阀盖螺丝,球阀漏换密封垫,5分钟就能解决;易损件要备齐,轴承、密封垫、保险丝、压力表放在泵房工具箱里,坏了直接换,不用等采购。

每一次泵房检查,都是给建筑的“消防心脏”做体检,不是为了应付检查,是为了真着火的时候,水泵能启动、管道能送水、喷头能喷水。维保人员每一次蹲下来摸、凑过去听、拿工具测,都是在给生命多添一层保障——消防系统的可靠性,从来都藏在这些没人注意的细节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