灭火器是扑救初起火灾的关键工具,但很多人对其使用存在认知误区。数据显示,超过70%的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无法正确操作灭火器。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,能够在火灾初期有效控制火势,为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争取宝贵时间。
办公场所最常见的干粉灭火器采用红色瓶身配白色标签,适用于固体、液体及电气火灾。二氧化碳灭火器以黑色标签为标识,专门应对电气设备火灾。水基型灭火器则标注蓝色标签,仅适用于普通固体火灾。每次使用前必须确认灭火器类型,错误选择灭火剂可能加剧火势。
每月例行检查应重点关注四个核心要素:压力表指针必须处于绿色区域;保险销应完好无损;喷管不能出现裂纹;生产日期需在有效期内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当压力指针进入红色区域,表明该灭火器已完全失效,必须立即更换。这些检查看似简单,却直接关系到灭火器能否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。
实际操作灭火器时,"PASS"原则是最可靠的操作指南。首先用力拔出保险销,这个动作可能需要配合左右晃动;接着对准火焰根部而非火苗顶部;保持直立姿势按压把手;最后采用扫射方式覆盖燃烧区域。必须注意站位,处于上风方向才能避免火焰和烟雾反扑。
电气火灾处置有严格的操作规范。首要步骤必须是切断电源,这是不可逾越的安全底线。断电后应保持2米以上的安全距离,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短促点射。针对电子设备起火,更佳喷射角度是设备侧面45度方向,这样既能有效灭火又可避免高温部件飞溅。
厨房油类火灾具有特殊性,禁止使用水型灭火器。正确的处置流程包括立即关闭燃气阀门,使用灭火毯从近身侧向远侧覆盖油锅。在缺乏专业设备时,可尝试投入大量冷油或蔬菜,但油量超过锅体三分之一时此方法无效。需要特别警惕的是,油锅起火时浇水会导致火势瞬间扩大。
车辆发动机舱起火处置需要特殊技巧。只能使用干粉灭火器,操作时应将引擎盖打开约15厘米缝隙进行喷射。车载灭火器的安装位置应在驾驶员触手可及处,建议选择2公斤以上的规格。实际测试表明,标准1公斤灭火器对车辆火灾的扑救效果十分有限。
灭火器的有效射程直接影响灭火效果。3公斤干粉灭火器的有效覆盖范围为2-3米,超出此距离灭火剂无法有效作用于火源。操作时应采取渐进策略,但必须确保身后逃生通道畅通无阻。任何时候都不应将灭火剂完全耗尽,保留少量药剂可用于开辟撤离通道。
特殊场所对灭火器有专门要求。数据中心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前,必须确认所有人员已安全撤离。化学实验室配备的D类灭火器专用于金属火灾,严禁挪作他用。这些特殊场所应制定专门的灭火预案,并定期组织针对性演练。
灭火器的维护保养直接影响其可靠性。储存环境应避免极端温度和阳光直射,商业场所建议配置专用防爆箱。即使未经使用,干粉灭火器每6年必须更换药剂。建立完整的检查记录制度,每次检查后由责任人签字确认,这是确保设备完好的重要措施。
实际灭火过程中存在三个典型误区:迷信所谓的灭火器;试图扑救已经发展到天花板的大火;撤离时背对火场。统计表明,绝大多数灭火失败案例源于操作者缺乏实战经验。建议每半年组织员工使用过期灭火器进行真火演练,这种训练能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正确操作记忆。
当火势超过人体高度两倍或浓烟影响呼吸时,必须立即放弃灭火并撤离。灭火器的正确使用原则是: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科学施救。定期开展实操培训,让每位员工都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,这是构建消防安全防线的重要环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