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灭火器作为最基础且使用最广泛的消防设备,其维护保养直接关系到初期火灾的扑救效果。当前许多单位对灭火器的管理存在明显疏漏,有的长期闲置不作检查,有的随意摆放影响取用,还有的将过期失效的灭火器留在原位应付检查。这些做法在火灾发生时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,因此构建科学、规范的灭火器维修、充装与检测体系,已成为保障场所消防安全的关键环节。
日常检查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化与常态化。每月应安排专人按标准流程进行检查,具体内容包括:确认压力表指针处于绿色区域,指针落在红色区域表示压力不足需立即充装,进入黄色区域则说明压力过高存在安全风险。检查保险销是否完好无锈蚀,铅封有无破损。查看喷管是否出现老化开裂,喷嘴是否存在堵塞或变形。观察筒体有无锈蚀、变形或机械损伤。核对标识是否清晰完整,生产日期是否在有效使用期内。所有检查项目应制成标准化表格,由检查人员签字确认,存档备查。
各类灭火器具有不同的服役年限和检验周期。干粉灭火器自出厂之日起满10年必须强制报废,此期间每满2年应实施一次水压试验。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满12年作报废处理,每隔5年开展一次水压试验。水基型灭火器有效期为6年,每3年需进行一次水压试验。这些规定必须严格执行,任何超期使用的行为都将带来严重安全隐患。
当灭火器出现压力异常、部件损坏或到达定期检验年限时,必须送交具备合法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维修充装。需要明确的是,灭火器的维修充装不是简单的药剂补充,而是涉及专业设备与技术流程的系统工程。承接维修的单位应持有消防部门核发的资质证书,维修完毕的灭火器须张贴合格标识,注明维修日期、单位名称及有效期限。
报废处理环节同样需要规范操作。达到使用年限或检验不合格的灭火器,必须由专业机构实施破坏性处理,避免被重新利用流入市场。报废时应先在压力表处钻孔释放内部压力,随后对筒体进行压扁或切割,确保无法再次使用。整个过程需做好书面记录,建立完整的报废档案。
建立详细的灭火器管理台账是实现责任到人的有效方式。台账内容应包括每个灭火器的型号、编号、设置位置、生产日期、启用时间、历次检查记录、维修充装情况及报废日期等信息。通过台账管理,可实现对灭火器从投入使用到报废退出的全周期跟踪,确保每个管理环节可追溯、可问责。
灭火器的设置位置对其使用效能具有重要影响。应放置在醒目且便于取用的地点,不得影响人员安全疏散。放置点需设置明显标识,周围严禁堆放杂物。灭火器箱不得上锁,箱体表面应张贴清晰的操作图示。在特殊场所,如配电室应配置二氧化碳灭火器,精密仪器室宜选用洁净气体灭火器,这些专业配置要求必须落实到位。
开展员工实操培训比配备设备更为重要。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灭火器使用培训,确保每位员工熟练掌握"提、拔、握、压"四个步骤:提起灭火器,拔掉保险销,握住喷管,压下压把。培训应注重实际操作,让员工亲身体验灭火器使用过程,消除面对火情时的紧张心理。
选择合格的维修服务机构至关重要。在选择服务商时,必须核验其营业执照与维修资质,实地考察维修车间和设备状况,了解技术人员专业水平。同时要签订正式服务合同,明确双方权责。切不可为降低成本选择无资质的路边维修点,这种行为等于埋下严重安全隐患。
智能消防管理系统的应用正逐步推广。通过在灭火器上加装智能芯片,可实现远程监控、到期自动提醒、定位管理等功能。当灭火器被移动、压力异常或到达检验期限时,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息,显著提升管理效率。虽然初期投入较高,但从长期管理效益来看,这种智能化方式值得推广应用。
灭火器管理必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。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,将灭火器管理纳入安全生产考核体系。对于因管理不到位导致灭火器失效而造成损失的,应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。只有通过严格的问责制度,才能确保各项管理要求落实到位。
消防安全事关重大,灭火器作为初起火灾扑救的道防线,其规范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。通过建立完善的维修充装检测体系,配合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持续的培训演练,才能充分发挥灭火器的应有作用,为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保障。从日常细节着手,共同构建安全的工作与生活环境。





